查看原文
其他

奥运时期北京地铁的发展

北京市测绘院 北京印迹 inBeijing 2022-04-01

新中国成立以来,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,随着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、修编及实施,作为全国政治中心、文化中心、国际交往中心、科技创新中心,北京不断探索和实践“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,怎样建设首都”这一重大问题。


70年来,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,北京逐步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。那么,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如今的模样?面对新时期、新阶段,首都城市发展又面临哪些新挑战、新问题、新机遇?在纪念建党99周年和即将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,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、思考未来。


“北京城市故实”专题立足北京“四个中心”的城市战略定位,从城乡规划、自然资源、建筑工程、市政交通、文化生活五个方面,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(1949-1978)、改革开放后的30年(1979-2012)、党的十八大以来(2012-至今)三个阶段,讲述北京城市“故实”(注:“故实”指有历史意义的事实),带您重温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故事,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之路和辉煌成就。


北京成功申办第29届奥运会,为首都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,“新北京、新奥运”的战略构想加速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。北京市进一步加大了轨道交通投资、建设的力度,2004年至2007年三年期间,地铁5号线、10号线一期、8号线一期(奥运支线)、机场线先后建成通车。


到2008年奥运会前夕,北京地铁运营线路里程达到近200公里,8条线路网络覆盖了北京城区的大部分地区,连接了奥运会“鸟巢”、“水立方”等四大主要场馆区。

2008年奥运会前夕北京地铁运营线路图

(图片来源:网络)


当年,新线路的开通与低票价一票通制度的执行,更使得地铁客流猛增,最高日客运量达到了490万人次。据统计,2008年上半年,北京地铁共运送乘客5亿人次,比2007年同期增长101%。


01

南北大动脉——地铁5号线

作为第一条沟通北京南北的交通大动脉,地铁5号线经过四年的建设,于2007年10月7日正式开通试运营。


5号线南起宋家庄,北至天通苑北站,全长27.6公里,共设23座车站,通过4个换乘点连接了1号、2号、13号线,使北京地铁初步呈现了网状结构。


同时,5号线穿越了北京东部中心地带,沟通着众多人口密集的地区,方便了南北大量市民的出行。


线路开通后,整个地铁网客流量较开通前增长59%,日客流量当年创下了286万人次的历史纪录。

5号线立水西桥高架路段

(图片来源:李伟/摄)

立水桥

(图片来源:李伟/摄)


5号线是一条给人全新感受的地铁,首次实现了手机信号全程良好,拥有了车载电视、车站电子查询系统、快速自动乘客通道、列车运行信息预报系统、封闭透明的玻璃安全门等全新的科技元素,使得北京地铁处处显露出现代化的气息。


当年,北京地铁5号线无论从审美角度、人性化角度,还是从科技应用水平等方面,均走在了国内外先进行列。

独特的快速乘客通道

(图片来源:李伟/摄)

站台首次加装了站台门

(图片来源:李伟/摄)

东四站地面巨大的中国象棋残局

(图片来源:李伟/摄)

东单站恢宏的装修特色

(图片来源:李伟/摄)


02

奥运支线——地铁8号线

北京地铁8号线规划为一条南北中轴线路。


在奥运会召开之前,开通了一期奥运支线,全长仅4.398公里,共设四座车站,分别为北土城站、奥林匹克中心站、奥林匹克公园站和森林公园站。


奥运期间,奥运支线承担了进出奥运主场馆的80%客流量。


值得一提的还有地铁8号线一期(奥运支线)的人性化设施:它拥有国内唯一为乘客提供直饮水系统,还配有齐全的无障碍设施和先进的自动售票系统及便民查询系统,在奥运期间是北京地铁最具现代化风格的代表线路。

方便乘客的直饮水系统

(图片来源:李伟/摄)

自动售票系统和便民查询系统

(图片来源:李伟/摄)


在视觉设计方面,车站采用了与以往地铁站不同的艺术化手法,将每座车站的装修与周边环境相结合,“一站一景”、“站站迥异”使乘客仿佛置身于艺术馆,体会中国文化精髓的奥妙与神奇。


北土城站秉承了中国古典文化之精髓。在宽敞明亮的站台上,28根高大的圆柱分列两旁,大立柱披上了变化多姿的青花瓷图案,蓝花白底儿,满花、半花交叉错落,竖立有致,人在其间,犹如置身中国古典艺术展览馆。

青花瓷装饰的乘客入口

(图片来源:李伟/摄)

2008年奥运会前夕北京地铁运营线路图

站台内的古典风格的立柱和导向信息牌

(图片来源:李伟/摄)


奥林匹克公园站因为建在“水立方”之下,所以站台层的吊顶采用水泡元素的形状进行变形设计,站外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,塑造了中国古典红色主题,凸现出磅礴大气的形象。

奥林匹克公园站门前展现的中国红

(图片来源:李伟/摄)

奥林匹克公园站内水泡形状唯美设计

(图片来源:李伟/摄)


03

国门第一线——机场线

2008年7月19日,“国门第一线”美称的机场线正式开通试运营,连接了地铁2号线、10号线、13号线,全长28.5公里,由东直门站起,沿途仅设三元桥一站,直接连接了T2、T3航站楼,为海内外游客游览北京、参观奥运赛事提供了极大方便。


奥运会前,国内运行速度最快、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的首都机场快轨,成为展示新北京风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
轨道交通机场线

(图片来源:网络)

T3航站楼站

(图片来源:高吉/摄)


04

大型环城线——地铁10号线

地铁10号线规划是北京地铁“第二环线”,贯通后全长达57公里。


10号线一期工程于2008年7月正式通车,西起海淀区巴沟站,向东沿元代土城,再向南经东三环路直到劲松站,共设车站22座,线路长24.6公里。

10号线路线图

(图片来源:网络)


10号线一期工程连通北京的东部与北部,沿线大多是北京近20年内建设的新城区,集中代表了改革开放后北京的新面貌。因此10号线的地下公共空间以“都市前沿”为整体设计理念,意在打造地铁网络中最具现代感、国际感,体现新北京面貌的系列空间。

10号线“都市前沿”的站内风格

(图片来源:李伟/摄)


10号线入口主基调以“都市之窗”为主,展现科技信息时代交流、对话、融合的特征。站口还增设了地铁便利店、便民停车场等设施。

巴沟站独具风格的便利设施

(图片来源:李伟/摄)

金台夕照站“都市之窗”出入口

(图片来源:李伟/摄)


十号线一期的开通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,特别是将中关村、奥运村、CBD形成了三个金十字,在缓解这些地区巨大的交通压力的同时,促进了经济发展,堪称北京地铁工程的经济线路。

北京地铁10号线线路图与周边商圈

(图片来源:甄一男/绘)


奥运时期的北京地铁建设高速发展,不仅初步形成了北京地铁线路的网状结构,方便了市民与游客的交通出行,更在现代化、人性化方面做出了有力的探索。


北京轨道交通的成长壮大见证了首都建设与发展的历史。


供稿单位: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

注:本文主要内容节选自《铁龙雄蟠通四方,燕京旧貌换新颜——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调查实录》一文,部分有删减改动,由北京印迹编辑部综合整理

感谢北京地铁运营公司提供相关资料及数据支持


推荐阅读

迎接开国盛典:从垃圾清运到整修天安门广场

北海大桥的改建与团城的保护

建国初期的北京城市排水系统建设

北京第一条地铁线的诞生

建国以来的北京水源建设——修建水库和引水渠

北京地铁二号线是怎样“环起来”的?

国际交往中心之北京使馆区建设

高碑店污水处理厂:污水变清流 夙愿成现实


您与京城,一之隔!

关注“北京印迹”平台

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

“北京印迹” 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,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,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,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。


“北京印迹”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,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、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。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,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、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,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,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。


“北京印迹”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,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、热爱北京、保护北京、发展北京,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!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